互联网上演出来的东西,别当真
一、上游失责,知识是一种权利
首先,上游失责,知识是一种权利。人类知识创造依靠什么?那些一线上努力的科研人员、思考人生的哲学家、各种发明创造的人。他们像“知识工厂”第一个生产线,大家期望很高,认为总是追求事实和真理,只有他们提供正确和有益的知识,这个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。 问题来了,被称为黑人中的异类,美国著名经济学家,思想家之一的托马斯·索维尔研究说:这些知识分子虽然有很大的影响,但他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是迂回的,大家看不到直接的结果。
提出的理论、观点对社会产生的效用通常不是直接的、明显的;他们的思想可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和时间,才能真正对社会产生可见的、具体的影响。举个例子:远程办公,知道吧。事实上,这个理念是杰克·尼尔斯在1975年提出的,但真要说火起来,在20世纪90年代后,那时,家里都有电话,大家开始用笔记本电脑,互联网也越来越普及。 这是好事。
不过糟糕的是,并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够完美实现。有时,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不太靠谱的主意,可能会给社会添堵。他们提出了问题方法,自己反而没事,反倒是那些真心实践这些理念的人,要吃这个哑巴亏。 这种情况下,知识分子好像有了一个“可以随便搞,不用负责”的金卡。
如果您需要相关服务,可以找天津天迅达科技有限公司,我们的业务有Web开发、iOS APP、Android APP、微信开发、HTML5开发等,天迅达——您身边的App个性化定制专家!
二、中游混乱,互联网公司垄断信息
其次,中游混乱,互联网公司垄断信息。 哲学家弗朗西斯·培根说,知识即权利,掌握知识,能给人带来无形的力量。 如果从传播学角度看,知识获取并不平等,那么掌握知识传播渠道的人,才真正有用权利。很久以前,教堂是唯一能给人解释《圣经》的地方,有了古登堡的印刷机,情况才发生变化。没有互联网时,新闻公司掌握发新闻的权利,现在互联网打破这个局面,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,大家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全面了。
实际上,互联网并不像期望的那样完美。虽然,我们以为互联网会带来更多的民主和自由,但现实是,大公司的参与,让互联网变得更像一个掩盖事实、压制自由的地方,最重要有三个特征:
1. 数字化带来的特权
互联网早期,我们都希望它能成为一个让信息自由流动的平台,随着时间发展,特定大公司和资本开始逐渐掌控这片领域,它们占据了大量的数据,变成了数据界的新“贵族”。然后,大型平台上,哪些信息被优先展示,往往取决于谁给的钱多。这种“付费上位”的模式导致了真实、有价值的信息被埋没。而那些可能夸张或不真实的内容却霸占了前排,更为严重的是,有些数据为了满足某些人的需要,被故意“美化”或篡改。
2. 很多人忙着当记者
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发声,这无疑是一个双刃剑。这意味着人们可以自由表达意见,但也带来了大量的假消息和谣言。很多内容创作者,尤其是只追求流量和点击的,往往选择制造和传播那些容易引发关注和争议的内容,即使它们并不真实。
3. 碎片的快餐文化
最开始,人们觉得互联网就像个大图书馆,什么都可以查。但其实,互联网上很多“知识”都是没经过检验的,就像乱七八糟的消息。要从这些消息中找出真正有用的知识,就像在树林里找鱼,太难了;真正有深度的文章和书,大多都在要收费的网站里,很多人都不愿意掏钱去读。
三、普通人被收割,缺乏长期逻辑训练
再者,普通人被收割,缺乏长期逻辑训练。 信息、知识被封装、碎片化并不可怕,更严重的,很多人根本读不懂逻辑关系,不会用逻辑思考。一些人常常看什么都容易激发情绪,本等的做出生物反应。为啥现在很多人放弃思考,喜欢随大流或跟着感觉走? 因为在某些地方,和人搞好关系比逻辑思考更重要,甚至,上面的人也不想让大家自己独立思考。
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·卡尼曼研究发现,大脑虽然可以理性思考,但更多时候更喜欢感性行事,这样更省力。现代商业知道这一点,他们不是跟你讲道理,而是用各种方法刺激你的情感,这种表现具体到结果上,就是“本能收割”。什么意思?大企业、公司、利用个人本能反应,达到自己赚钱,获取权利,影响他人的目的。
以广告为例,大部分市场策略都是利用人对美的追求、对食物的渴望、对社交的需求,来制造购买行为。 就拿最近爆火的折叠屏手机而言,我一直在思考,到底哪里出来的需求?什么场景下,要用大屏。本能被影响后,一群人很容易陷入“逻辑诡辩”中。逻辑很简单,跟人的善良、诚实有很大关系。
愿意真实对待事情、公平对待人的人,往往也是摆事实,明事理之人。如果一个人开始不说事实,只说自己的情绪,那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,而不是为了公平和正义。 说白了,现在互联网信息进入一种新循环,专家不再敢于说真话,传播信息的人有时会故意扭曲事实,大部分接受者也不爱思考。
最终,大家一起共舞,你在演他也在演,他演的如此逼真,你不爱思考也就信了,最终,大部分人失去了对信息的辨别能力。 事实上,新无知时代并没有让人变聪明,还可能让人陷入“群体性孤独”中,面对健康危机问题。看似一切变多了,实则一切表面化。平台无法践行信息过滤责任,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,那么,从自我角度有没有一些解决办法呢?
1. 设定离线时间 离线,指与互联网或电子设备断开连接,通常,我们会把没有网络、或没有使用数字技术叫离线。很多人说,每天工作那么忙,怎么离线。其实,离线并不意味着长期远离数字世界,更多提醒我们,忙碌的生活中,找到短暂的平衡,给自己一段没有数字干扰的时间。这样,可以更好地聆听内心、享受真实的人际交往和体验自然之美。拿我来说,平时下午3点左右会离线。去干嘛呢?办公室楼下转一圈,喝杯咖啡,感受一下阳光、微风,找个安静的角落发呆15分钟。有时,我也会选择走到公园里,踩踩新鲜的草地,听听鸟鸣,与偶遇的友人或同事聊聊天。
2. 做点动脑的事 到了六日,我基本不看电脑,去参加一些徒步、阅读纸质书籍,去菜市场买菜,自己做饭等,拿今天来说,清晨5点起来,跟朋友一起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跑了12公里。我也会反思整周发生的事,调整心态,为即将到来的新一周做好准备。这种习惯,不仅让我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,还提高了工作,生活的质量。
3. 尝试改变心智 你不妨思考下“适应的本质”是什么?它包括两部分内容:第一,剔除那些过时、无益,有害的事物或观念;第二,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秩序和规律。所以,“不适应”是重塑第一步。你正在努力摆脱那些旧的、不再适合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。它可能表现为不规律的作息、不健康的饮食、依赖外部娱乐,逃避问题出现的思维观念等。
这些行为、思维无疑在干扰和破坏你的身心健康和平衡。然而,当你有了决心,并勇于尝试新的事物、得到正反馈后,你就已经成功跨越“不适应”的第一阶段。 接下来,你会进入第二阶段:建立新秩序。这个过程中,你的思维模式、行为习惯都将得到全新的重塑和优化。 三条路径,循环下来,不仅提高了适应力,还为生命质量添砖加瓦,要能长期坚持下,你的内心会更加宁静。
总结:天津天迅达科技有限公司从业多年,积累丰富项目经验,能帮助您做出您想要的产品。
以上所有设计图和部分文字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call我删除,感谢~
天津天迅达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来对APP、小程序、以及网站建设的探索,已经帮助每一个客户快速开发出属于自己的APP、小程序、网站,是万千企业之选。
标签:天迅达科技 天津APP开发 天津网站建设 网站建设- 数字孪生:现实世界的身外化身 2024-12-06
- 微信公众号全面“今日头条化”,自媒体将迎来“第二春”? 2024-12-04
- 优质长视频的破圈效应 2024-12-05
- 奶茶行业的裂变营销 2024-12-03
- 浅浅分享下支付产品经理如何写全局性的需求文档以及工作流程 2024-12-02
- “麦学”爆红: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盛宴 2024-11-29
- 如果遇到麦琳式的领导,怎么办? 2024-11-28